JYT.HUNAN.GOV.CN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首页 > 处室工作 > 最新动态 > 正文
常德市石门县:坚持教育优先 打造教育品牌
www.hnedu.gov.cn 发布时间:2018-10-12 11:31 浏览数:3

石门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教育强县”战略,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优化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质量,着力打造教育强县,为建设“武陵山片区经济强县”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崇文重教、教育先行,营造教育发展“新气象”

1.党政重教成“传统”。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石门县“加大投入保障,建设教育强县”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对全县教育发展规划、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目标等都作了明确规定,确保教育发展各项工作有章可循;2008年县委提出了“加快教育强县建设步伐、打造澧水流域教育中心”的目标,2015年县委将建设教育强县纳入“十三五”期间要办的“十件大事”之一,明确了“2020年跻身全省教育强县行列”的总目标,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部门支教成“常态”。将各乡镇(街道)、县直部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纳入绩效考核范畴。据统计,近十年来,各乡镇、部门积极为学校办实事,或维修校舍、或无偿划拨建设用地、或救助贫困生,援助学校资金共达3306万元。

3.全民助教成“风气”。2014年,县财政注资400万元成立了石门县教育基金会。截止目前,已募集基金7087万元,共资助贫困学生5485人次803.9万元,奖励优秀师生6125人次1785万元,救助困难教职工238人次89.9万元,支持薄弱学校建设1563.8万元。

二、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增添教育发展“新动力”

秉承“在教育上花钱、再多都不算多”的发展理念,大力整合教育资源,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为实现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1.调整布局“大动作”。结合寄宿制学校建设、薄弱学校建设、合格学校创建,撤并了一些辐射范围小、规模小、办学水平低的学校,全县中小学校由2009年的237所调整到目前的198所,学校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启动城区学校扩容提质,有效缓解了城区义务教育学位不足、班额过大的问题。

2.经费投入“大手笔”。石门县对教育的投入从不“吝啬”,只增不减,依法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两个比例、三个增长”,严格落实专项经费,上级专项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教育,教育“五个口子”经费均足额安排、拨付到位。教师待遇始终保持逐年增长且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严格按规定标准,足额预算教师政策性津补贴、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生育、失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及时足额兑现教师绩效工资。

3.办学条件“大改善”。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59亿元,完成学校建设项目141个,创建合格学校55所,建设公办幼儿园9所,创建民办普惠幼儿园13所。稳步推进教育三年攻坚计划,投入资金17151万元,建设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82所,91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实现“三有”目标。全县所有学校实现宽带上网,并接入教育城域网;全县中小学校所有教学班级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全县教师都拥有实名制学习空间。35所学校建立了学校网站,8所学校加入“1+N”网络联校,“宽带网络校校通”、“班班通资源”、“人人通空间”覆盖率均达100%。

三、统筹兼顾、协调共振,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

抓住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创新机制体制,构建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并驾齐驱的“新格局”。

1.学前教育“抓普及”。秉承“建一所、成一所”的理念,合理布局,重点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形成了以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全县已建成乡镇公办幼儿园22所,民办普惠性幼儿园34所,其中创建市级示范性幼儿园8所、县级示范性幼儿园54所,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总数达到了62.73%。目前,学前一年入园率达100%、学前三年入园率达82.4%。

2.义务教育“促均衡”。建立了学校发展联盟,让优质资源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相互交流,切实提高农村薄弱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整体推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全县共建立了“石门三中联盟”等8个“学校联盟”。建立健全县、乡两级政府控流保学责任制,严格控制学生流失,给予弱势群体特别关怀。

3.普高教育“创特色”。强化高中学校内部管理,突出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全县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均为市级及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其中石门一中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并在2015—2016学年度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督导评估中获评优秀等次。

4.职业教育“重实用”。把发展职业教育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大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打造职业教育精品专业,湘北职专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立项为省级精品专业重点建设项目、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已申报国家教育部骨干专业。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和“三包”制度,提高了育人质量,职校学生毕业率达100%,就业率达98%。皂市镇农校和夹山镇农校成为省级示范性乡镇农校。2012年申报并成功创建了省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2015年湘北职专成功创建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5.民办教育“求规范”。全县共有民办学校(含幼儿园、培训机构)136所,民办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全覆盖,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办幼儿园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管理的通知》等文件,从安全管理、常规管理、招生宣传、办学行为等方面予以严格规范。定期开展民办学校办学情况评估、非法幼儿园清理整治专项行动。积极开展非法办学的民办教育机构清理整治行动,整改合格取得办学许可证22所,取缔25所。

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锻造教育发展“新引擎”

1.提升素养“育先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完善师德教育、监督、考评机制,开展“教育行为规范年”、“师德师风月教育”、“师德师风示范校”创建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推进“名师工程”,建立了教师全员远程研修、专任教师校本培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青年教师提高培训、新聘教师岗前培训为内容的培训体系,三年来,共组织国家、省、市、县级培训11000人次,有效提升全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2.价值引领“铸楷模”。在全县教育系统组织开展“师德标兵”“十佳教育工作者”“道德模范”“扎根山区优秀教师”等评选表彰活动,并在县电视台、石门教育网分别开辟“红烛颂•名优教师风采”专栏、“优秀教师风采”专题,向上推荐“德城德星”、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师生见贤思齐。

3.完善体制“激活力”。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管理的意见》,规范了教师编制管理,建立和完善教师“退一进一”的补充机制,并坚持实施新补充的教师到农村学校3年服务期制度,缓解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矛盾。同时,实施城乡学校均衡发展“手拉手”工程,组织平区和城区骨干教师到山区学校支教,开展校际间管理经验交流、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使城乡学校、强校弱校之间实现了教师互动、资源共享、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五、改革创新、提升内涵,打造教育发展“新高地”

我们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品牌内涵,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打造了石门教育“新高地”。

1.力打“德育牌”。在全县中小学校深入开展“百童千诗诵中华”“爱国歌曲大家唱”“向国旗敬礼”“网上祭奠英烈”等活动,坚持以“中国梦”引领石门“教育梦”,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课堂、融入教材,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其中,“百童千诗诵中华”活动受到中央文明办、国家关工委的高度肯定。经常组织开展“道德讲堂进校园”活动,让学校师生、家长面对面聆听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美德少年讲述道德故事,接受道德洗礼,感悟人生真谛。

2.力打“文化牌”。注重挖掘本土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因校制宜,将传统文化引入学生日常生活,实现了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化、生活化。夹山镇中心学校将《夹山治家格言》列入校本教材,构建了“亲子共读”模式,受到社会广泛赞誉;罗坪乡中心学校将九子鞭民俗文化纳入德育教育,号召学生与家长共舞,助推了乡风文明建设,中央电视台 “城市一对一”栏目对此进行了报道;壶瓶山镇中心学校将“观鸟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国学”纳入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广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展示等活动,不断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县共创建市级“书香校园”4所、县级“书香校园”65所。

3.力打“质量牌”。建立和完善了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和表彰奖励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大胆探索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深入开展校本教研、网络教研、区域性教学研讨活动,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近三年,初中毕业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评估均位居常德市第一方阵;高考成绩持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2017年高考,我县上线率达99.89%,超全省平均15个百分点;本科上线率65.26%,超全省平均22个百分点。

分享到: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